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成为超大会员
x
https://new.qq.com/omn/20200427/20200427A0I2CZ00.html
从古到今,房屋和土地一直都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经济发展的今天,不管是穷人还是有钱人最关心的仍然是房价,买房是很多人一生都在努力的事情。如今房价越来越高,很多人攒一辈子的钱都不一定能在三线城市买得起房子。那么当今的人们如此操心房价的问题,那古代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其实在古代,经常会发生战乱,说不定第一天买房第二天就被炸没了,实在不划算。 历史上,房地产市场最活跃的时代,非两宋莫属。当时的房地产换手率极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为满足频繁的房地产交易,宋朝城市满大街都是房地产中介,叫做“庄宅牙人”。宋朝的房价是最高的,都城生活着一百万的人口,而且在古代外出打工的人很少,所以城市人口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小的,当时的都城已经抵得上今天的三线城市了。 为什么宋朝的房地产市场这么活跃?不必奇怪,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化方兴未艾,人口流动频繁,跟今天的趋势一样,宋人发迹后也喜欢往大城市挤,南宋的洪迈观察到,“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而一个人从农村搬到城市,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有个落脚、栖身之所,或购房,或租房,于是便催生了一个火爆的房地产市场。 据包伟民先生的估算,北宋后期,汴京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1.3万人/平方公里(单位下同);南宋淳祐年间,临安府市区内的人口密度约为2.1万,咸淳年间,甚至可能达到3.5万。今天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的人口密度大致在8500以下,东京与广州市区的人口密度为1.3万,北京约为1.4万。换言之,宋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居然超过了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宰相买不起房 作为我国古代最富庶的王朝,大宋王朝的臣民也经受着房价居高不下的尴尬境地,当时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十分富庶热闹,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夜夜笙歌,跟如今的现代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无数人也渴望着城市的生活,大批的人去城市居住,这就导致了不仅在朝为官的官员在京城居住,无数的贵族更是喜欢在京师居住,商人的产业也大都在京城,也就是说无数的富商贵族在此居住。 当时的社会经济得有多发达,因此宋朝汴梁的房地产也是十分的紧俏,当时的一套房子就能要价数十万贯,如果折合成如今的人民币购买能力也就是在五千万左右!也就是说宋朝的一套房子也要数千万元,这样不少人穷极一生都是买不起的,因此不少市民都是租房居住,而在朝廷为官做宰的人是否都能住上大豪宅呢? 姚崇作为开辟开元盛世的首席功臣,虽然官居宰相,但是两袖清风,从不赚取灰色收入,也因此没能在京城市区买下房子,一家老小只能住在偏远的郊区。为了能够上下班方便,姚崇只能住在市区的寺院里。堂堂开元盛世的宰相,如果只靠着死工资,在京城市区里根本买不起房子,平民百姓买房子的难度那就可想而知了。 白居易先租后买 杜甫很忙,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曾经有段时间流行“杜甫很忙”的段子。殊不知,杜甫真的很忙,忙到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房子! 他19岁的时候就开始外出漫游,去过山东、吴越等很多地方,并且最终来到了首都长安,结果碰上了安史之乱,一路颠沛流离。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前往成都避难,他先是寄居于城郊的草堂寺,后来在彭州刺史高适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间小小的茅屋。白居易到了32岁,才有了工作,当时的工资一月一万六千钱,这个工资在当时还是非常体面的,可是还是买不起房子。在之后,升官之后,一月四五万文钱的时候,他还是买不起房。终于到了50岁的时候,他才在京城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 曾经的他还作诗自嘲:“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连蜗牛在长安都有房子,自己活得真是太失败了。 有人会问,杜甫当时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怎么混得这么惨?杜甫当时的官职为左拾遗,从八品,最多是个正科级,因此买房定然是买不起的。在如此困顿窘迫的情形下,杜甫也只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 苏辙买房倾家荡产 寸土寸金的开封地价,让很多名人都遥不可攀。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在开封当了多年的“京官”,都买不起房子。就连他的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还是跟朋友借的。 不仅是苏东坡,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如此。苏辙曾经写诗道:“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当过御史中丞(相当于下议院议长)的苏辙,也买不起房子,一直住在出租屋。他的朋友李廌乔迁新宅,苏辙写诗相贺,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羡慕嫉妒恨”:“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人寿八十知已难,从今未死且磐桓。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 直到晚年,苏辙才在二线城市许州盖了三间新房,喜难自禁,又写了一首诗:“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苏辙,直到在许昌定居时,才狠下心来拿出积蓄,此外又卖掉了一批藏书,这才置办了一处大院子,房子到手之后,他写道:“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可见房奴自古以来就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官方的房地产开发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修完京城所会向朝廷请示,朝廷就会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由此可见,在古代,老百姓就面临着房价的困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