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赛百浪子 于 2017-11-23 12:35 编辑
古史與地图说
诗曰:
旧坟新典一揽收,豪气干云赛貔貅。
山岳为经河作脉,大都小邑费运筹。
有心沧海识变幻,无意金乌坠西楼。
却叹古人多睿智,体国经野谋九州。
--------丁酉年九月十八日(2017年11月6日)谨识于成都
第一篇、禹贡九州图
一、《禹贡》成文于何时?
中国的古史與地也即如今所说的历史地理应当从何时说起?或者说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尚书·禹贡》也许不会有什么争议。《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著作,是后世所有地理书的源泉,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人李振裕说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数百家, 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禹贡》的成文时代,古人认为在夏王朝,是由当时的史官所纂写,后来又经孔子整理,归入到《尚书》之中。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又提出了《禹贡》成文年代的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乃至秦汉说等各种说法。如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辛树帜认为是西周太史所录;王成组认为《禹贡》是孔子基于春秋时代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的古文献;史念海认为成书于战国初期;顾颉刚认为出于战国中期;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更是提出了战国末至汉初说。其中史念海先生的战国初期说(史念海《论<禹贡>的著作年代》,《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 ,有人称其是《禹贡》成书不能早于春秋晚期的铁证(见《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40页①,韩茂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即谓菏水为吴王夫差北上赴“黄池之会”与晋国争霸而开凿,因为《禹贡》中提到了菏水,所以它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是年,也即公元前486年。这种说法未免太过武断,正如著名考古学者许宏所言:“‘定论’、‘正确’、‘错误’一类倾向于绝对定性的词,似乎并不适用于早期历史与考古研究领域。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最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既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① 考虑到《禹贡》与其他典籍一样,在传承过程中也经过了后人的多次整理,这个“菏水”也有可能是后人在整理《禹贡》时添加进去的。
① 见《最早的中国》第32页,许宏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禹贡》里的九州概念,曾被一些人说成是战国时期的人杜撰的,并以此称《禹贡》不可能是比战国时期更早期的著作。这种说法早已有人指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成书于春秋末的《左传》里就提到了“九州”:襄公四年晋国大夫魏绛在引用西周史官辛甲的《虞人之箴》时,就有“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的引文记录。此外,春秋时期齐灵公大臣叔夷铸造的青铜器叔夷镈、叔夷钟铭文里,也有“虩虩成汤,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剪伐夏嗣,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都。”的记载。这说明九州的概念至迟在春秋之世便已广为流布。台湾学者高师弟指出,如果《禹贡》是战国时人所伪造,在当时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环境下,这个凭空伪造出来的《禹贡》被人添加到《尚书》当中,必定会遭到当时的学者的怀疑和抵制,并把它排除在远古的文献之外;此外,古代的史官都是世传的,史料的保存具有很大的传承性,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就回顾了他的家族从周宣王始世代担任史官的历史,如果《禹贡》是战国甚至秦汉时期的人伪造出来的,凭着司马迁的卓识和阅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放入《史记》当中,后世的学者也不会以讹传讹,一直拖延到近现代才来证伪。西周青铜器“遂公盨”及其铭文的发现(图一、图二),也说明早在西周中期以前, 《禹贡》的思想和内容就已经存在,由此,认为《禹贡》是春秋或战国甚至更晚时期的人们的伪作的说法,显然有失允当。
图一 遂公盨
图二 遂公盨铭文
二、禹贡九州图
《禹贡》的体国经野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天下的理想划分,这个划分的做法就是“随山川形便”,即以山脉江河湖泊等自然障碍作为行政区域的基本划界原则,这个原则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图三 《禹贡》九州图
说明:这张图是仿照李零先生的著作《我们的中国》第一部《茫茫禹迹》中的插图“禹贡山川图”(作者刘晶)绘制的,区别之处仅在于用作底图的地形图不同。此外为清晰起见,这张图没有标注今地名,有极个别名称与禹贡山川图也不一致,例如禹贡山川图中的菏泽,根据资料我将其标为大野泽,一是因为二者位置临近,二是因为大野泽的面积远大于菏泽。
三、禹贡九州中的地望
(一)冀州:
“两河惟冀州”。冀州位于黄河自陕西与山西交界开始一直到流入大海的这个凹槽形的河段之间。冀州三面与黄河相临,其中西界的河段称为“西河”,东界的河段称为“东河”,南界的河段称为“南河”。冀州属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和燕国故地,包括今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太原:山西临汾至霍县一带,包括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
岳阳:岳指太岳山,岳阳指太岳山以南地带。山之南面为阳。
覃怀:指沁水流经的沁阳、武陟一带。
壶口:即壶口山,位于今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黄河上的壶口大瀑布即位于此。
龙门:即龙门口,也叫禹门口,位于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河津北面有龙门山)。龙门口以上的黄河十分狭窄,水势湍急,过了龙门口后,河面即变得十分宽阔。
梁山:位于陕西韩城县西北部(一说为吕梁山)。
太岳山:在山西霍县,也叫霍山、霍太山。
雷首山:在山西永济县。
析城山:在山西阳城县西南。
王屋山:在河南济源县西北。
恒山:在山西浑源县。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个省市,主峰在山西晋城县。
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
砥柱山:也叫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河道的中间。
孟津:黄河渡口,在河南孟县南。
大伾山:在河南浚县西南。
降水:漳水的上源,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一带注入黄河。
河水:黄河的古称。其中今天陕西与山西交界自北向南流的一段叫“西河”,在河南北部自西向东流的一段叫“南河”,此后向东北方向流入渤海的一段叫“东河”。
沁水:即沁河。
衡水:即横水,指浊漳水。
漳水:指清漳水。
恒水:指今天河北曲阳县北的通天河。
卫水:即卫河,在河北灵寿县汇入滹沱河。
大陆泽:也称广阿泽、巨鹿泽,位置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四县之间,面积广阔。太行山诸水汇集到泽中,再下流入河水。今已完全湮没。
(二)兖州:
“济、河惟兖州”。兖州位于济水与东河之间,为今天河北和山东两省的交界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卫国故地。
九河:黄河流到兖州时形成的河网。据《尔雅·释水》上说,九河之名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
雷夏泽:也叫雷泽,位于山东菏泽县东北。古澭水注入其中。唐以后逐渐淤塞。
澭水:济水的支流,流经今菏泽县。
沮水:澭水的支流,两水在菏泽县汇合后流入雷夏泽。
漯水:流入渤海的古黄河支流。
济水:古济水源于荥泽,流往东北方向,在今山东东营一带注入渤海。隋、元时期两次开凿大运河,黄河改道夺济水河道入海,古济水消失。
(三)青州:
“海、岱惟青州”。青州位于渤海与泰山之间,即今天的山东北部从泰山北麓到山东半岛一带,属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故地。(按照清代学者胡渭的说法,《禹贡》时期的古青州还包括从辽河流域一直到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域。)
岱山:即泰山,在山东中部。泰山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齐在山北,鲁在山南。
嵎夷:山东半岛东部滨海地区,即今威海、荣成、文登一带。
潍水:今山东潍河。
淄水:今山东淄河。
莱夷:今山东北部莱州湾沿海一带。
汶水:在今山东西南。
(四)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位于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包括今天的山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及莒、邾等一些小国和淮夷国家徐国等的故地。
淮水:今淮河。
沂水:今山东沂河。
蒙山:在山东蒙阴县西南,也称东山。
羽山:在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处。
大野泽:也称巨野泽、钜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济水流经此泽。也就是后来《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宋代以后逐渐干涸,今天的东平湖为其遗存。
东原:今山东东平县一带。
峄山:在山东邹城市东南,也称邹山。
陪尾山:在山东泗水县,为泗水之源。
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在江苏淮安注入淮河。
菏水:济水的支流,今已湮没。
(五)扬州:
“淮、海惟扬州。”扬州位于淮水和黄海之间,包括淮河以南和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国故地。
彭蠡泽:今鄱阳湖的前身。
三江:具体所指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此略。
震泽:今江苏太湖。
岛夷:沿海岛屿上的居民。
北江:长江水出彭蠡泽后流向东北直到入海的一段的称呼。
东陵:地点难以确定,此略。
中江:经太湖入海的长江支流。
(六)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一直到衡山南面为荆州,即今湖北、湖南等地区,属于楚国的故地。
荆山:在湖北南漳县西南。
衡山:在湖南衡山县,即南岳。
江水:长江的古称。
汉水:即今之汉江。
沧浪之水:即汉水。
九江:一说是汇入洞庭湖的九条江河,一说为彭蠡泽西边的长江支流。
沱水:江水的支流。
潜水:汉水的支流。
云梦泽:故址在今湖北荆州市以东的广大地区。
三邦:云梦泽附近的三个国家。
内方山:在湖北钟祥县西南。
大别山: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敷浅原:无考,一说即江西庐山。
三澨:《水经注》说其在邔县(今湖北宜城)北。郑玄说其为“水名,在江夏竟陵界。”(今湖北钟祥)
澧水:长江中游支流,在湖南。
(七)豫州:
“荆、河惟豫州。”荆州的位置在荆山与黄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天黄河以南的河南省全境。豫州位于九州的中心,是西周东都洛邑的所在地,也是西周统治东方和天下的中心。豫州在春秋时期属于周、郑、宋等国的故地。
伊水:发源于熊耳山,流向东北在偃师与洛水汇合。
洛水:即南洛水,发源于今陕西洛南县西北的冢岭山,南流与瀍、涧二水汇合,继之在偃师与伊水汇合后流入黄河。
洛汭:洛水流入河水处。
瀍水:源出河南孟津县西。
涧水:源出河南陕县。
荥泽:也称荥波、荥播,位于河南荥阳北,与济水和黄河相通,西汉末年淤塞消失。
菏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古济水流经该泽,唐以后逐渐淤塞。
孟诸泽:又名孟渚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元代以后逐渐淤塞。
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
外方山:在河南登封县,即嵩山。
桐柏山:在河南桐柏县,为淮水之源。
沇水:济水的上游。
陶丘:在山东定陶县,为春秋时的曹国故地。
(八)梁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 梁州的位置在西岳华山的南面到黑水之间。其主体是巴、蜀两地。
华山:也叫太华山。
华阴:华山以北。
黑水:黑水具体指哪条河,众说不一。李零认为是岷江上游的松潘黑水。
岷山:在四川北部,为岷江的源头。
嶓冢山:在陕西宁强县西北,为汉水的源头。
漾:汉水的上游。
蔡山:在四川雅安雨城区东南,亦名周公山。胡渭《禹贡锥指》认为蔡山是峨眉山。
蒙山:亦称蒙顶山,在四川雅安名山区城西北。
和夷:住在和水流域的民族,和水又名和川水,即四川天全县的天全河,为青衣江的支流。胡渭认为和水是涐水,即今大渡河。
沱水:江水的支流。
潜水:汉水的支流。
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龙江。
沔水:汉水的上游称沔水。
(九)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雍州的位置在黑水与西河之间的广大区域。为春秋时期秦国的故地。
黑水:此非梁州黑水,而是流经敦煌三危山的黑水,即今党河。
西河:陕西与山西之间由北向南流的黄河河段。
弱水:甘肃张掖的黑河,也叫张掖水或合离水,向北流入居延海。
泾水:发源于宁夏泾源县鸟鼠山,在咸阳注入渭水,泾水流入渭水的地方称“渭汭”。
渭水:黄河的支流。
漆沮:漆水和沮水,渭河支流石川河上游二源的名称。
沣水:即沣河,在陕西西安市。
荆山:此非湖北荆山,而在陕西富平县;李零认为此荆山应为河南灵宝之崤山,即黄帝铸鼎处。
岐山:在陕西岐山县东北。
终南:即终南山,在西安市南,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属秦岭北麓。
淳物:即陕西武功县的武功山。
鸟鼠山:即鸟鼠同穴山,在甘肃渭源县西南,为渭水的源头。
原隰:指《诗经》中记载的豳地(“豳”字通“邠”),今陕西邠县和旬邑县一带。
猪野:即猪野泽,汉代称休屠泽,在甘肃民勤县。
三危山:在甘肃敦煌。
三苗:迁居到三危山一带的蚩尤后裔族群,此据《史记·武帝本纪》:“舜迁三苗于三危。”《后汉书》作者范晔认为,此三苗是来自青海境内黄河流域的三支羌人部落。
积石山:即青海的阿尼玛卿山。
龙门:见上冀州地望所述。
昆仑:昆仑山。
析支、渠搜:羌人的二支。
西戎:古代西北地区民族的总称。
岍山:在陕西陇县西南,也叫岳山或吴岳。
太华山:在陕西华阴县。
西倾山: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桓水之源。
朱圉山:在甘肃甘谷县。
合黎山:在甘肃高台县东北。
南海:党河西支注入的哈拉湖,在敦煌西北。
流沙:居延海一带的沙漠。 |